日本的貨幣有哪些
經常去日本的朋友應該都很熟悉了,現行日本銀行發行的日元紙幣面額有10000円、5000円、2000円、1000円四種,不過2000円的紙幣在市場上流通的數量較少,如今只占紙幣整體的0.7%,面臨著一種被群眾拋棄的局面。除此之外,還有500円、100円、50円、10円、5円、1円日元硬幣。
在明治時代以前,日本的錢幣還被稱為“兩”“文”。明治4年(1871)時制定了《新貨幣條例》,統一了貨幣制度,單位從“兩”改“円”,并采用10進制法計算。
從小我們就會被長輩告知,錢是最臟的,因為不知道經過了多少人的手,沾滿各種細菌,每次碰完錢幣都得把手洗干凈。不過,日本紙幣卻有“世界上最干凈的紙幣”一說。
究其原因大概有三。第一,在日本紙幣的制作材料中,磁石粉末的含量比較高,不容易臟。這種制作工藝比較先進,成本也較高,這也是日本假幣的情況幾乎不存在的一個緣由。
第二,日本人認為磁石有利于身體健康,很多人會把錢放在胸口。加上人人都希望自己財運好,于是他們會非常愛惜錢幣,幾乎不會有人在紙幣上標記和涂鴉,也不會把錢弄得皺巴巴的,而是將錢幣朝統一的方向擺放整齊放入錢包。
第三,日元的回收率也很高,從日本鈔票的平均壽命來看,10000円大概是4~5年,5000円和1000円則是1~2年左右。殘損的鈔票由日本銀行銷毀,廢料用于循環再利用,如生產衛生紙等。這樣一來,從干凈維度來看,日本人的做法真的有一套。
在世界上各個國家通用的紙幣上,大多都會印刷著這個國家的領導人頭像,或開創者或政治家或皇室,像人民幣的毛爺爺、美元的歷屆總統、英鎊上的女王......
日本當然也是有過的,1871年日元誕生后至1984年新日幣發行前,日本紙幣上印制的就是當政者的肖像,諸如1881年開始發行的紙幣上曾印著神功皇后的頭像,后來的一萬日元和五千日元紙幣上是圣德太子,千元紙幣上是伊藤博文,以象征皇權和政府權威。
(神功皇后)

(圣德太子)

(伊藤博文)
日元上的這三位人物,都是對國家乃至世界都做出了偉大貢獻的人物,在無形中告訴國民,特別是日本的青少年,應以福澤渝吉、樋口一葉、野口英世這樣的學者為驕傲,他們應得到全社會的尊重,值得全日本人民的崇敬和懷念。也許連續18年,日本每年都會量產一個諾貝爾獎獲得者,就是對這種學術風氣的最好回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