奈良法隆寺簡介,奈良法隆寺門票,奈良法隆寺攻略
奈良法隆寺簡介
一座名揚天下的法隆寺,作為日本最早登陸世界文化遺產的古寺,法隆寺可謂一身榮耀加持,光是“世界最古木構建筑”的抬頭就足以讓它傲視全球。但法隆寺卻又是謙卑而內斂的。因地緣偏遠,甚少有游客涉足,偶然遇見的一戳旅行團,還是日本中學生的修學隊伍,他們輕聲細語地交流,生怕打擾到這片禪林的幽靜。
奈良法隆寺開放時間
2月22日-11月3日8:00-17:00,11月4日-次年2月21日8:00-16:30
奈良法隆寺交通
從「JR奈良站」搭乘「JR關西線」至「法隆寺站」下車,然后步行約20分鐘
也可以在「JR法隆寺站」坐開往「法隆寺門前」的巴士在「法隆寺門前」下車即可
或者從「近鐵奈良站」搭乘開往「JR王寺站」的巴士,在「法隆寺前」下車即可
由于法隆寺離奈良市區較遠,搭車單程大約需要1個小時車程,前往的交通工具班次并不多,因此需要預留較長的時間趕路,請提早規劃好當日行程。
奈良法隆寺門票
成人1500日元,小學生750日元
奈良法隆寺攻略
談到法隆寺,就不得不說到一個人,他便是日本最偉大的政治家之一,大化改新的核心人物:圣德太子。這座建于飛鳥時代,現存19萬平米面積的寺廟建筑,共分為東西兩部分。西部是以由回廊圍繞著五重塔及金堂為核心的西院伽藍,而東部則是以夢殿為核心的東院伽藍。二者通過狹長的甬道相連,宛若二星遙相呼應。1500元的料金,在我日本拜訪寺廟里,已屬最貴。但當我跨過一千四百年門檻的那一刻起,我便知道這是值得的。站在西院伽藍中門的中央,仿佛正與兩名上千歲的老者對話。右手邊的金堂和左手邊的五重塔,并不對稱的形制,讓地位本不對等的二者平分秋色,其折射的是背后日本人獨特的思維。金堂是整座寺廟乃至世界上最早的木構建筑,夸張的出檐,宛若展翅欲飛的神鳥,細看之下,云形斗拱與萬字欄桿穿插其間,頗具六朝遺風。與西院伽藍相對的東院伽藍,傳說原是圣德太子的寢宮,它由僧人們在太子往生后建造。從奈良JR站搭乘JR大和路線11分鐘,就可到達法隆寺站,車資220日元。出了站以后可根據谷歌地圖步行20分鐘到達法隆寺。法隆寺屬于一個建筑群,里面東院珈藍、西院珈藍還有國寶館的聯票需要1500日元,其他均為免費。東院珈藍為最古老的院落,也是日本第一個登陸世界文化遺產的古跡,中門、金堂、五重塔、回廊、講堂,均建于1000年前,十分寶貴,里面的佛像也大多為日本的國寶。西院珈藍為八角形的建筑,“八”在日本代表著八大島嶼,為日本最為吉祥的數字。院子不大,幾乎繞一圈就可以逛完,但有不少建筑都非常值得一看,比如,個人就非常喜歡回廊一角的鐘樓。
法隆寺的建造者圣德太子,生于574年2月7日(敏達天皇3年1月1日),卒于622年4月8日(推古天皇30年2月22日),飛鳥時代的皇族、政治家,用明天皇第二子。
圣德太子在當時國際局勢緊張的情況下派遣遣隋使,引進 中國 的先進文化、制度,制定冠位十二階和十七條憲法,意圖建立以天皇為中心的中央集權國家體制。
圣德太子篤信佛教,執政期間大力弘揚佛教。
公元607年(推古天皇15年),圣德太子一改以往的強硬外交政策為睦鄰友好政策,派遣小野妹子為遣隋使,向大隋遞交國書,加強與大隋的友好往來。
隋大業三年(公元607年), 日本 小野妹子訪隋,次年(公元608年)3月,到達隋都 洛陽 。
隋煬帝即派裴世清率領代表團一行13人回訪,小野妹子伴同回國。
同年4月,裴世清到了筑紫(今 福岡 ),6月15日到達難波(今 大阪 ),8月3日,在 日本 皇室的隆重歡迎下進京(今 奈良 )。
8月12日,裴世清晉見 日本 天皇,獻上方物及國書。
其時,圣德太子和諸王、諸大臣,都頭戴金髻華,身著錦紫繡織及五色綾羅參加會見儀式,足見日方的重視程度。
據 日本學者山內昶先生指出,推古十六年(公元608年), 日本 宮中設宴招待隋朝使者裴世清等人時,“席間采用 中國 餐桌禮節,以兩雙筷子和湯匙作為正式餐具,擺放在餐盤內,這是 日本 最早使用筷子的正式記錄”。
源自 中國 的箸文化,經過長期發展,現已成為 日本 文化的典型代表。
小野妹子(565-625), 日本 飛鳥時期的政治家。 根據《 日本 書紀》中記載,以遣隋使的身份來到隋朝,于607年與609年兩度出使。
在隋的漢名為“蘇因高”,為其名的漢語諧音。雖然名為“妹子”,但卻是男性(當時“子”字男女皆可用)。
公元609年,小野妹子又作為送隋使回國之使再度來 中國 。此次的國書抬頭為:“東天皇敬白西皇帝”,巧妙地避開兩國間的主從上下關系問題,并帶來了一批留學生、留學僧。
就這樣,隋朝廷出于遠交近攻的外交需要,大和朝廷出于迫切學習 中國 的政治體制、文化教育的需要,使得兩國的官方交流出現了第一次高潮。